Images of ‘Wild Africa’: nature tourism and the (re)creation of Hluhluwe game reserve, 1930-1945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31 (2005) 220-240
作者:Shirley Brooks
這一篇文章作者最直接的用意就在於,
一般所謂的自然保護區到底是真的「自然」還是假的「自然」,
站在地理學粗略的分類,
往往有自然與人文兩種,
而自然地景在第一時間通常會被歸納在自然地理,
但是自然地景一定就是「純自然」嗎?
顯然作者給了不同的答案,
因為眼前短時距看不出人為的力量,
但是拉長時間軸就會發現之所以可以保有眼前的「自然」,
是經過多少「不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結果。
本文以南非祖魯蘭的Hluhluwe保護區為例,
可以發現該保護區與當地人民的互動,
隨著管理員的心態會有所不同,
前者為吸引觀光客會從別地移入非當地物種而遭受生態學家的攻擊,
但是對於當地人民卻採合作的態度,
是當地人民為保護區的一部分,
但是後來的管理單位,
為確保保護區的自然環境,
開始計畫驅離當地人民,
因為「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這個論述聽起來很怪,
但是在台灣的保護區,
某些人不也是有這樣的想法嗎?
目前分類:非洲 (3)
- Mar 12 Wed 2008 07:16
南非祖魯蘭不自然的Hluhluwe自然保護區
- Oct 20 Sat 2007 14:31
布吉納法索的法國豆食物地理
French beans for the masses: a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food in Burkina Faso
作者:Susanne Freidberg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9, 3 (2003)445-463
對於布吉納法索而言,
法國豆是隨著法國殖民者所引進的食物品種,
在這個基礎上,
可以延伸出殖民者對於新鮮蔬菜的需求,
從此所改變的農業地景及經濟型態,
甚至是女性於社會的地位,
這種帝國的適應一直到現在都深深影響非洲的布吉納法索,
這篇文章對於食物所託付出來的論文架構,
是僅僅介紹該食物的農業地理所不能及。
- Aug 21 Tue 2007 13:18
南非英國移民地的建立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 of planned group settlement in Cape Colony: the 1820s British emigrants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9、1 (2003) 51-72
作者:Alan G. Brunger
本文以十九世紀初英國移民到南非為例,
探討移民在遷移的過程,
如何選擇定居的地點,
或是形成集團移住的人具有怎樣的特性,
透過地圖的分佈,
可以發現血統、組織、職業還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其實這個觀點,
在台灣的移民研究也是有雷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