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非洲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s of ‘Wild Africa’: nature tourism and the (re)creation of Hluhluwe game reserve, 1930-1945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31 (2005) 220-240
作者:Shirley Brooks

這一篇文章作者最直接的用意就在於,
一般所謂的自然保護區到底是真的「自然」還是假的「自然」,
站在地理學粗略的分類,
往往有自然與人文兩種,
而自然地景在第一時間通常會被歸納在自然地理,
但是自然地景一定就是「純自然」嗎?
顯然作者給了不同的答案,
因為眼前短時距看不出人為的力量,
但是拉長時間軸就會發現之所以可以保有眼前的「自然」,
是經過多少「不自然」的力量所造成結果。

本文以南非祖魯蘭的Hluhluwe保護區為例,
可以發現該保護區與當地人民的互動,
隨著管理員的心態會有所不同,
前者為吸引觀光客會從別地移入非當地物種而遭受生態學家的攻擊,
但是對於當地人民卻採合作的態度,
是當地人民為保護區的一部分,
但是後來的管理單位,
為確保保護區的自然環境,
開始計畫驅離當地人民,
因為「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這個論述聽起來很怪,
但是在台灣的保護區,
某些人不也是有這樣的想法嗎?

analy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rench beans for the masses: a moder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food in Burkina Faso

作者:Susanne Freidberg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9, 3 (2003)445-463

對於布吉納法索而言,
法國豆是隨著法國殖民者所引進的食物品種,
在這個基礎上,
可以延伸出殖民者對於新鮮蔬菜的需求,
從此所改變的農業地景及經濟型態,
甚至是女性於社會的地位,
這種帝國的適應一直到現在都深深影響非洲的布吉納法索,
這篇文章對於食物所託付出來的論文架構,
是僅僅介紹該食物的農業地理所不能及。

analy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geographical context of planned group settlement in Cape Colony: the 1820s British emigrants

出處: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9、1 (2003) 51-72
作者:Alan G. Brunger

本文以十九世紀初英國移民到南非為例,
探討移民在遷移的過程,
如何選擇定居的地點,
或是形成集團移住的人具有怎樣的特性,
透過地圖的分佈,
可以發現血統、組織、職業還是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其實這個觀點,
在台灣的移民研究也是有雷同之處。

analy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